中医药: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
2020-04-02 10:02:34
  • 0
  • 0
  • 0
  • 0



中医药: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

解筱文

2020年,这一定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一定是21世纪具有人类史诗般记忆的年份。

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中国忍辱负重、众志成城决战,经受住巨大考验,有效控制疫情,实现了惊天大逆转,而国外疫情却正在猛烈暴发中,甚至在一些国家大有失控的危险……

中国在全力抗击国内疫情的同时,挺身助力众多国家抗疫,对人类安危的道义承载和使命担当,可以说没有任何国家与之能比。任何人、任何国家,无论持有怎样的政见、怎样的偏见,平心而论对比中外在疫情抗击方面的表现和效果,面对中国必须是大写的服气!在大灾大难面前,相信很多人一瞬间了然“人类命运共同体”。

化危为机,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给予世人重大的教育和启示,这应该使很多人和很多国家对新时代中国必须重新认识。

当我们从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人民力量等优势去梳理分享抗疫中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时,不应该忘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甚至是决定性优势。这就是中国有传承几千年,与中华文明一起走到今天的中医药。

 

中医药行不行?

 

从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排兵布阵看,湖北省搞不定的事情,全国再出手搞定;西医主导搞不定时,中医药再全面参与。

换一个视角来理解中国,其实就是这样的:如果疫情能以一域的力量搞定,就不需要全国出手;如果疫情能以西医一己之力搞定,那就没中医药什么事。换句话讲,全国是任何一域的坚强支撑,中医药则是整个抗疫决胜的底牌,甚至可以说是“王炸”。

正因为如此,在西医所构建的认知中,尽管新冠肺炎短时期很难有特效药,但在相当多的民众心里,还有高层领导的认知中,对中医药是非常有信心的。这就是疫情在国内暴发后,中国社会深信是可以战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来的大量事实也再一次证明,中医药在全面参与新冠肺炎防治中的功效比抗击“非典”更为显著,令人更为振奋。

7.4万多患者服用中医药,中医药总有效率在91.5%以上。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能够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能够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在纯中医治疗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的全部564个患者,没有一例转为重症,没有一例复阳。中医药还积极参与重症患者治疗,也取得显著成效,这方面的案例很多。

大量的事实反复证明,如果中医药前期介入早、参与度大、主导性防控和治疗,前期对隔离的患者和疑似患者普遍服中药,对照重症患者辩证诊治,病死率将大为下降,整个国家的疫情损害和投入将实现几何倍数的下降。

难怪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杜斌在新闻发布会上也不得不坦诚地讲:“我自己是个西医,是个ICU医生。中医药在普通型和重型的转化过程中已经看到了疗效,重症治疗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康复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更高级别的西医权威专家、院士,也赶紧转变话锋,对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效果及筛选出“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药称赞。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既然中医药如此神奇,那为什么一开始不全面让中医药主导性介入,强化中西医结合防治?

这是因为,在今天我们用现代医学所构建的世界中,西医已占据了绝对优势,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主流方阵。不让西医主导性先行,整个现实环境和医疗健康体系是不允许的,所以首先必须是西医。

那么又有人会问,既然西医是现今世界主导性医疗方式,特别是西方国家,普遍认可西医,那在此次抗击疫情援助外国的救助中,为什么要派这么多中医力量参与,并且还让中医药大唱主角?

这是因为,就西医而言,中国西医医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具有多大的优势,远赴他国救助,必须要体现成效,所以必须拿出“独门绝技”。只有中医药压阵,辩证分级分类施策,中西结合具体治疗,则事半功倍。

很多时候,当面对病痛和死亡威胁,相信没有太多人关注是怎么治疗的,而是关注谁能快速治好,谁的治疗效果更佳,简便易行,成本更低,后遗症少。

在这方面,中医药是具有充分的发言权的,通过总结治疗病毒性传染病规律和经验,深入发掘古代经典名方,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筛选出一批有效方药。

这些凝结着几千年来中国人胜战各种类型疾病的实战考验和经验总结,在主流医疗领域表达出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中医药其实就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

这也就是中国为什么从古至今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中华文明能生生不息延绵千秋万代的根本支撑。

所以说,如果没有中医药,面对这样的重大疫情,真的不敢想象后果。

 

中医与西医如何定位?

 

经过抗击疫情,中西医之争成为舆论的一个焦点。如何正确看待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和几百年历史的西医?我个人认为,必须清晰两者的定位。

第一,中医和西医是上下关系。中医和西医之争的根本所在是中西文化之争。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一定是上下关系,而不是左右平行关系,所以很难平行划分。

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整体性找到人类最本源的答案,而西方文化是一路从细节论证行进的。不断科目化、细节化的西方文化,究其本源,是在中华文化的整体和系统之下的,整体永远大于各部分之和。

盲目和过度的细节化,无限的细节化,违背万物繁衍生息自然规律的物质生成,如果没有系统的宏观把握和指引,很容易陷入“一叶遮木,不见泰山”境地。从现代科技发展的终极方向回溯,终点和起点必然道统于一。

所以,中医和西医不可能平行发展,更不可能本末倒置,甚至让西医主导中医发展。

第二,中医药不是非科学的。以现代科学的标准衡量世界,在很多人的眼里只有科学和非科学两种判断。对现有的科学能力无法认知的东西,主流世界将这些武断归于伪科学一类。中医药中的很多无法实证科学认知的东西,就被妖魔化为伪科学。但是,很多被定义为伪科学的中医药预防治疗理念和手段,却往往能产生奇效。

实际上,就人类历史与整个宇宙万物演化相比,人类还处在发展的幼年阶段。中华文明璀璨博大的源头到底从何而来,这还是个谜。科学家施一公说:“我们人类已知的世界只占据未知的世界的5%,以已知的5%去判断未知的95%,本身就很难很难。未知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

《黄帝内经》讲:“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中医是内求的,以内为主来预防治疗疾病的,关注的是复杂、灵性和个性化之人。而关注灵性之人,这种医疗健康思维和行为方式,很可能就是一种高维科学、前沿科学。令人称奇的往往是,中医药在促进和维护人的生命健康中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更绿色、环保、天然、无公害,且简便易行、成本低廉。

西医外求,以外为主,对应的是标准化、机械化、零件化的人,必然更容易达到所谓的科学标准。但不能不说,很多治疗并不能得到标本兼治。以西医的测量和评价方式,认知中医药,还过于简单武断。比如,对天然中草药,按照西医对药材的成分分析,化学合成一个几乎一样的中草药,但这两种的药效肯定不是等同的。前者是生命体,而后者则不是。

此次抗疫中,西医专家邱海波在新闻发布会上力挺中医。他讲,越来越多中药经过了国际公认循证医学评价。中医和西医其实在治疗模式上是有明显不同的,从西医来看,多数的化学药物都是单靶点的,而中医和中药更多是多靶点的。也就是说,中医药更多的像团队在作战。

所以,用现在所谓的科学认知解释不了的东西,不等于是伪科学,特别是中医。

第三,中医和西医不是对立关系。现在的媒体和舆论,但凡谈起中医和西医,有很多是挑拨是非、流量炒作,不利于明辨是非,解决问题,容易把中医与西医置于对立之中,不断拉仇恨。

实际上,中医和西医绝不是对立关系。不是一提倡中医,就意味着全盘否定西医,也不是一旦认可西医在某些方面的科学性,就否定中医药不科学。

这种“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其实是一种西方传统的思维模式。由此可见,我们的媒体舆论和相当多的民众对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得太少。

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兼容并蓄,包容开放,多元对立互成。在当今时代,看待中医和西医也当如此。客观地讲,在人民生命健康预防和治疗方面,中医药博大精深,系统完整,可谓大成医学,但也不是万能的。

虽然手术是中医的首创,但比起现代科学手段下的西医手术,中医在很多具体的手术治疗中,显然不如西医。反过来,西医也不是独创而来,也在发展中,吸收了它认为的中医药中科学的成分,或者自身能读懂的东西。

从现实发展和未来趋势看,中医不可能全部替代西医,西医也不能完全忽视中医。反中医的人,不可能不吃五谷杂粮;反西医的人,不可能不使用不接触任何西医方式和药品。

对于个人和国家,坚定确立中医和西医的主辅关系,用中医统领协调西医,辩证施策,做出最优的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全选择,则为智者。

 

中医药路在何方?

 

在此次疫情抗击中,中医药全面参与防控,中西医结合治疗,担负起中国人生命健康的“守护神”,让国内疫情抗击成效超出外国的预期判断,令中国成功化危为机,风景这边独好!

在抗击疫情中,中国不仅不能被“做空”,并且还正以西方医学的方式,成功重组新冠疫苗,加紧医疗物资出口,成为很多国家的救星,呈现出很多“利好”,国运也有望赢在这一重大转折点上。

此次战“疫”中,中医和西医两翼齐发,一套战略组合拳可谓救民救国于危难之中。从今往后,如果真有境外病毒阴谋敢祸乱中国,也得好好考量。中医药这个主要蕴藏在民间的老祖宗智慧,还有更多好东西其实还没有拿出手。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是时候该系统构建,出真招、出实招、出硬招,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的医疗健康事业了。我们要做的事,其实就是:中医中国化、西医中医化。

在这“两化”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中为本、中西结合、系统优化、综合创新”的原则,团结中医药和西医队伍,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体系,更好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危。

第一,增加国民教育中的中医药内容。中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所蕴含着极为宝贵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要将中医药文化贯穿整个国民教育始终,加大中医药内容的导入,让中医学成为中国人的必修课。

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了解,有助于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更为重要是将中医药养生、膳食、修心等健康理念深入国人心中,树立正确的中国大健康观,把握和调整健康状态,帮助全民养生治未病,提高全民人口质量。

事实上,中医药理应是守护中国人生命健康的英雄,只不过是幕后英雄。通过国民教育,就是要让全民充分认知认同我们真正的“英雄”,与之朝夕相处,将中医药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公务员选拔培养必修基本中医理论。中国古人经常讲,治国如治病。中医与治国理政在很多理念方面其实息息相通。中医以阴阳为纲,以五行为象,追求在尊重规律下各要素的动态系统平衡。如果懂中医医理的人,则更懂中华文化,也更懂得如何更好地治国理政。“上医医国”,一代名相范仲淹就曾发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宏愿。

公务员作为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主体力量。选拔培养具有中医思维品质的公务员,则更能认同中医药,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更能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之治,有益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

故此,在公务员选拔考试中,应该增加必要的中医理论内容。在公务员日常培训,特别是领导干部培养中,需要加强中医药理论和知识的培训。在选人用人中,对凡是反中医药、黑中医药的人,严禁进入体制内从业。

有了这样的公务员队伍,中医药发展必然成为会得到充分的重视,得到更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医药才有可能从司法支撑管理模式、标准体系、人才培养、临床治疗等实现重大改革创新,真正成为大国国医。

第三,实事求是加强医疗专业人才培养。国家在医疗人才的培养中,对于中医和西医人才的培养,不应该以西医为标准,衡量和指导中医,而应该科学区分、方式各异、目标同向。具体则是:中医中国化,西医中医化;目标就是锻造规模化的中国特色医疗人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中医药的故乡和世界最大的市场,中医药根本就不需要拿欧美医药标准来评价中医药,中医药的世界标准建立者,只有中国!应当有这个自信。

对于中医药人才,应探索形成具有中医药特点、中医药标准的教培模式,将师承教育与中医思维培养相结合,可适当降低对英语考核标准,提高对医古文的学习要求。重点加强对古代医学经典原汁原味的教授和中医临床实战教培,重在培养适应中国本土成长发展的中医药人才,让中国人更多的认知和享受老祖宗留下的中医药遗产所带来的福祉中,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将中医药推向更广更高的发展境界。

在西医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以中医思维统领和指导,接受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学习,精神内核具有“中医心”,并获得西式医学专业系统训练。这样的西医,才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是可以与中医药兼容的中国化西医,适合中国医疗健康事业发展。否则,中医和西医很难真正结合,产生1+1>2的效果。

第四,探索推进中国新型医疗体系建立。西医的理想图景是,试图构建标准化、模式化、单一化的人类。因此,西医可以达到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数据化、模式化的人才培养和临床诊治,这极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从而可以资本化、规模化占有市场,更大体现经济价值。

而中医药的理想图景,愿意面对灵性差异化的丰富人类。在诊治中,差异化、分众化、模糊化等特点非常显著,甚至在某些方面,可意会而无法言传,尤其是过程的科学性很难体现,对医者全技能集成性要求非常高,且“悬壶济世”的社会价值远高于经济获益,所以按照纯中医药传统模式在现代社会步履维艰。

在现代社会,单纯追求西医对生命健康的防治,从本质上和结果上讲,并不尽理想;单纯追求中医药对生命健康的防护,以现代生活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规律,很难保证达到理想的长命百岁自然周期。但是,协调中医和西医,优势互补,综合助力,则可以有更具革命性的健康创造。

因为,在中医药尽力保证一个人用足自然生命周期的同时,西医在此基础上协调精准发力,比如进行器官移植或再造,可更大延长现代人生命周期,提高生命质量。

从这个意义看,提倡中医,支撑中医药发展,并不是要抢夺西医从业者的饭碗,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发展西医及所有医疗从业者地位,提升西医的视野空间和价值水准,让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更健康更高质量发展,让所有从业者更有价值感和使命感。否则很多从业者就是医疗流水线上麻木的操作工。

所以,我们必须探索推进中国新型医疗体系建立,“以中为本、中西结合、系统优化、综合创新”,团结中医和西医队伍,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体系,更好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危。

当然,如果有那么一天,人类由鲜活的自然生命体发展到半机器人化、类机器人化状态,西医群体很可能将演化为高级机械师和IT从业者,那时也许中医药将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历史一定不会忘记,中医药曾经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的伟岸背影。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微信公众号:zgmjply(中国民间评论员)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